国美割肉:不再向家电厂商征收进场费 价格优势日渐凸显

筑居咖 人气:1.58W

都是正规行货,何以差价如此之大?他觉得两大巨头是不是赚得太多了。其实,这样的想法,家电厂商们早已有之,两大巨头每开一家新店,他们得预先交纳赞助费、装修费、选位费……

这都是业内俗称的“进场费”,翻阅2001年到2004年的国美财报,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类费用,甚至超过了国美的全部利润。2009年上半年,国美净利润为5.8亿,而来自供应商的收入为10.77亿元,几乎是净利润的两倍。

但在8月27日,停业重装后的国美济南国际大厦店再一次打开大门营业时,国美突然宣布,这是它的首家无进场费门店—店里的装修、广告置放等都将自掏腰包,而不再向家电厂商索取。这一天距黄光裕被拘已过去282天,也是贝恩资本股权融资资金到账后的第24天。

不再征收进场费,这等于甘愿放下嘴里的一块肥肉。家电业研究人士刘步尘形容此举,是向整个行业投出了一枚炸弹。但实际上,国美并不是想革自己的命,在家电连锁行业由规模时代走向效率时代之际,这一举动的背后,是国美与苏宁两大巨头关于卖场新战争的开始。

不平等的零供方

置身家电行业多年,刘步尘将进场费比喻成一个毒瘤,而这个毒瘤实际上是一个“舶来品”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消费市场开始由物资短缺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。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大国际零售巨头敏锐地嗅出了这一契机,虽然国内制造企业已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,但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,于是巨头们利用自身优势,在下游获取消费市场利润的同时,还能向上游制造商“榨取”利润。

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家电行业,一个简单的逻辑是,要想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,就得占据卖场的黄金位置,而这需要交纳更多的费用。苏宁总裁孙为民为此甚至表示,家电厂商为争夺好位置主动向卖场交选位费,“相信没有人会拒绝”。

作为国美的竞争对手,孙为民虽一直声称苏宁没有进场费,但有业内人士解读苏宁近几年的收入构成后发现,它七成的利润来自于向厂商收取的各种费用。

黄光裕当然也深知其中奥妙,利用厂商委曲求全的心理,门店数全国第一的国美,进场费一直是逐年加码,各种综合费用也在变着戏法地增加。从合同内的选位费、上架费、月返费、广告费、毛利补差等占用卖场资源的收费,到合同外的开店费、赞助费、DM广告费、店庆费、节庆费等强硬征收的“苛捐杂税”。

广东一家电器销售公司总经理说,他们有一次为拿到国美旗舰店的好位置,就花去了上百万元。“进场费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,”但让他无奈的是,每次国美、苏宁开新店,他都得去“打点”。

这种不平等身份,在国美和苏宁每次“肉搏”时更加严重,在两巨头争斗最厉害的2005年,国美就把门店开在了距离苏宁总部约50米的南京市新街口。开张当天,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,最先涌进店里抢购的,除了普通消费者,甚至还包括一些家电厂家的员工,13元的电话机、77元的电磁炉和99元的洗衣机,如此便宜的东西被别人买去了,亏的当然是厂家的钱。

家电厂商们也不甘任人宰割。2004年,格力就曾带头“反抗”,情愿拿出20%股权分给经销商,也不愿多给国美一分钱。TCL总裁李东生也在2006年,先后同张近东和黄光裕谈判, 内容之一就是“进场费”。

虽然在2006年,多部委联合发布了《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》,禁止收取“进场费”。不过,变换“名目”的进场费依然存在,大的品牌商如海尔虽然在2007年与国美达成协议,得到了零进场费的优惠待遇,但众多品牌厂商的境遇依旧。

来自网购的挑战

这一切直到黄光裕被拘,国美电器被港交所停牌。

“救火队长”陈晓为挽救危局,联合国美各路高管不断奔走于供应商之间,以争取供应商的信任和支持,并立即实行周销周结的供应商结算模式,结算频次从原来每月1到1.5次提升到了每月3次。

最终,国美算是平稳度过了信任危机。但这只是危机的一部分。2008年下半年,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,国美的销售陷入低迷状态,2008年国美全年净利润为10.48亿元,同比下滑了7.5%,甚至还不及老对手苏宁21.7亿元的一半。

更加严重的是网购兴起带来的冲击。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显示,2008年全国家电网购销售额约为200亿元,而今年有望突破400亿元。

“网上的价格实在是便宜,看来以后买家电都要去网店了。”看到如此悬殊的差价,袁军说谁都会有这样的想法。

而网购渠道返利低、现货现结以及没有任何“苛捐杂税”的三重优势,也让家电厂商拥有了自建渠道和国美、苏宁之外的第三条道路。2009年,海尔就与京东商城签订了1.5亿元的年度合同,大力扶持网上卖场。

虽然还没有哪一家3C销售网站的量能达到国美的十分之一,但网购的挑战就如同它的增长速度一般与日俱增。在最近一次3C产品销售网站负责人的聚会中,他们甚至调侃黄光裕为代表的线下渠道,正在“一步步地走向过去式”。

危机当前唯有变革,国美在2009年初召集分公司总经理和部门市场总监共100多人,在北京连开了3天3夜的“集智思变”研讨会。会议过后,国美发布了门店升级计划,同时关闭了110家效益不佳的门店。没有人知道会上发生了什么,但门派众多的国美还是达成一个共识,结束以前规模扩张的战略,转而进入“网络优化、效率提升”的发展阶段。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说,“这才是未来的出路。”

而8月3日贝恩资本的融资资金到账,也让国美的现金流由2008年6月底的34亿元增加至55亿元,可以暂时不用担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。

于是,“进场费”改革也理所应当地出现了: 统一在总部签订合同,对具体费用如年度促销、年终返利、预付款及回款周期进行明细规定。而所有分公司不得在没有厂家确认的前提下,以任何名义收取合同外的选位费等。

按照业内人士的估算,不再征收的费用可能将占到以往所有费用的一半,以国美今年上半10.77亿元的供应商收费来算,如果全面推行新的合同政策,也就意味着国美半年来要少收5亿元的收入。当然,国美的改革还只是选择在30家新开店以及50家改造旗舰店试点,这无疑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缓冲空间。

 新游戏规则

国美的破冰之举,还是得到了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的称赞,他认为这从长远来看是件好事,取消 “进场费”既减少了厂商与卖场之间的矛盾,也将降低卖场门槛,让一些实力稍逊的小家电厂商能够参与竞争,扩大顾客的选择范围。

实际上,众多家电厂家早已对取消进场费“望眼欲穿”,广州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魏镇涌说,这么做无疑将减轻他们的经营压力,没了选位费,就能少花冤枉钱,以前原本30平方米就足够的展位,为了挑一个好位置,就一定要撑到40平方米。

当然,费用的减少也能让终端消费者捡了便宜。比如一台生产成本为4000元的46英寸平板电视,加上中间30%的生产利润和流通成本,到达卖场时身价已是5290元,按照国美以前的进场费,还得增加20%的费用也就是6348元,而新的合同政策只用增加10%也就是5819元。换句话说,顾客可以从中得到589元的优惠。

而取消进场费后,国美打的主意是做精准化管理,除了提高结算周期,还要将销售数据与厂商对接,针对特定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产品战略,同时对‘滞销’进行严格考核,以提高库存转化周期,并且采用自己的销售员,让厂商完全与销售脱钩。

率先完成改造的北京中塔店,取消进场费后,采用新的经营模式,出样数从原先的2万件增至5万件,销售额也随之攀升了18%。按何阳青的话说,这是“堤外的损失堤内补”,依靠增加单店销售额来抵消进场费的损失。

不过,对于国美连番大动作的改革,作为劲敌的苏宁却认为都不值一提。苏宁市场部经理闵涓清说,国美现在按产品功能进行分区销售,一站式的购物体验等做法,他们早已在3C旗舰店上采用了。

至于说深化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,苏宁也走在了国美前面。2008年初,苏宁就与美国家电厂商惠而浦合作,后者的空调从中国代工厂出厂后的仓储、物流运输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一概由苏宁负责,对方只需从苏宁获得固定的扣点利润。

如今苏宁独家承销的名单上还增加了伊莱克斯洗衣机、三星以及索爱的部分产品,并且与惠普、联想、戴尔、三星等7家公司达成PC直供合作,这给苏宁带来了极高的毛利率。按照苏宁的计划,这类产品销售额已占到30%,利润占比达80%。

尽管“美苏”争霸的天平已然有所倾斜,但创维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钟志峰认为两家都在做同一件事,让销售归销售,生产归生产,进场费自然也就毫无用武之地,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,这已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