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含希:设计师引领潮流 更要融入生活

筑居咖 人气:2.04W

林含希:设计师引领潮流 更要融入生活

记者:您好!很多设计师觉得做设计很累,面对客户,面对图纸,您是否也觉得疲惫、厌倦?

林含希:人都有疲惫的时候,累或者不累,有时候心态很重要。很多设计师一开始都有着很美好的抱负和追求,这个时候的设计师,做设计会做得很开心,但是一段时间之后,他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,或者每天重复的工作让他们厌倦,我想很多设计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间段。每个人,不管什么行业,都应该有一颗执着的心,当你坚持过后,你或许就不会觉得累了。

记者:有的设计师因为不堪忍受或者别的原因放弃设计而改行做别的工作,您怎么看?

林含希:有的设计师转行做别的,其实这很好,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,我们都想去改变自己的人生,这很正常。关于改行的问题,我觉得这是机遇的问题,如果面前有一个很好的让自己成功或者实现梦想的机会,但是要让你放弃设计,要不要放弃?设计师也有很多的苦衷,束缚,总是会存在,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和应变。

记者:我们发现您做了很多餐厅设计,在不同国家,不同地区,餐厅设计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?

林含希:做餐厅设计还是要针对市场,中国和国外的市场还是不一样的。国内外的餐厅设计的区别主要还是通过具体的国情、民族文化、消费群体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来的。设计要围绕着这些现实因素进行。不仅仅是国内外餐厅设计有区别,在国内,不同地区的餐厅设计也是不同的。好比我做雨花连锁餐厅,总体上,围绕着雨花餐厅的大核心主题不变,然后我会根据地域文化、经济水平以及生活习惯做出一些改变。

另一方面,这个不同很多时候跟设计师有关系,我做设计也不想一成不变。此外还跟业主的要求也有很大关系,业主合理的想法,我们作为设计师必须要尊重并且帮助他实现。

记者:餐厅是人们经常要走进的公共商业空间,对比其他类型的公共商业空间,餐厅空间在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?

林含希:餐厅属于商业设计,商业设计有着共同的东西。所有商业空间设计的核心都是要满足人的需求。比如餐厅,我们要满足消费者对环境的要求,也要满足经营者经营的要求。酒店也是一样的道理,只是消费的群体不一样,你要做五星级酒店,就要满足投资方投资预算,要满足消费者对五星级酒店的心理需求等等。公共空间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,区别只是表现在功能上。

记者:地区文化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会对餐厅设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

林含希: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都会直接对餐厅的设计起到引导作用,设计师要在这个框架内完成最好的设计。在一个特定的地区,餐厅设计要做到满足这个地区的人们的文化认同感,当然,现在文化的融合趋势让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小了,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一些民族文化。

经济的影响很直接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比如,消费者消费能力强一点,投资方愿意投资多一点。如果说在一座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,当地的人均只能消费50元,要让投资方投资1000万元是不可能的。

设计有很多的限制,包括消费者的要求,投资方的要求,这些都是限制。往往需要在满足商业要求的前提下,再满足设计要求。最根本的是商业要求,如果没有这些限制,谁都会设计出很艺术、很特别的设计。为了了解市场,我也会经常去外地走走,看看各个不同地区的餐厅是怎样的,我看过很多餐厅,但很多做得很艺术很惊艳的餐厅反而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印象。脱离市场的艺术设计是有风险的。

记者:设计师要想去满足一个人很简单,但是要满足一个群体就很难,而餐厅面对的除了业主一个人,也有消费者这样的群体。您如何看待?

林含希:我们做设计不是要去满足所有人,这就跟车一样,奔驰是好车,但是人们各有所爱,有人就喜欢宝马,也就有人就喜欢奥迪。我们做很多类型的餐厅,也是为满足一个特定的群体,而不是整个群体。当然,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设计让更多人接受我们所设计的空间。

记者:现在,餐厅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吃饭了,功能性不断地延伸,同时,餐厅的发展也逐渐地开始细分了。这是一种趋势么?

林含希:以前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,现在我们吃饭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,人们去餐厅吃饭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我们不可能每餐都是快餐或者都是在家做饭,一定也会找个时间去餐厅吃饭。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,更重要的是聊天交流,这是个平台,工作上的,家庭生活上的,这些都可以在餐厅的餐桌上交流。现在出现了很多的类型,有中餐、西餐、日式,菜系也开始细分,中餐可以分出很多地方的菜系,如,湘菜、粤菜、川菜等,以后会细分得更加明显,很多餐厅就只做专业的一两个类型菜。大型的日本餐厅,铁板、寿司都有,前不久我们做的一个日式餐厅,现在只做铁板。

记者:这种细分之后会不会导致消费者减少?

林含希:这个有利有弊。市场的细分可能在一定时期会导致消费群体减少,但是会让餐厅更专业,从而减少很多后场的开支。成本压缩了,相对来说,实惠的还是消费者。消费者得到了实惠,自然会经常光顾。

后记——“设计师不但要引领潮流、还要融入生活、设计灵感、是出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产物。如果设计太过脱离生活就会不被消费者接受。不被接受的话这就是一个失败品, 没有任何价值意义。”这是林含希从事设计以来最大的心得。十三年,在设计行业中,这是一段不算长可又不算短的年岁,林含希一路走来,经历了初为设计师的懵懂到中期的磨合碰撞,到现在的得心应手,他感慨颇多,但是他也坦言自己正是因为对于设计的那份执着与热爱,让他走到今天。我们也希望他的这份执着能够让他有更多更出彩的作品,更多新的突破!